当前位置:西瓜剧情网 > 新片速递 > 看剧不忘“涨姿势”,跟电视剧学中医靠谱吗?电影剧情介绍,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内容?

看剧不忘“涨姿势”,跟电视剧学中医靠谱吗?电影剧情介绍,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内容?

时间:2023-02-23 来源:西瓜剧情网 作者:网络

点击右上角,关注“御医说”,获取更多专业的养生知识。

人在江湖飘,必须得有两把刷子,作为一名老中医要是不会号脉,可就不容易站住脚了。号脉除了基本功扎实,望、闻、问、切每个都要学的精细才行,不然身在古代,小命可就不保了。

御儿小时候曾在《西游记》里看过孙悟空用红线给宫女号脉,看起来好高级的样子,这事困扰我多年,长大了才知道这招不是孙猴子发明的。

据说孙思邈当年就曾给李世民的长孙皇后"悬丝诊脉"过,通过此方法让其产下一子。何为"悬丝诊脉"呢?就是把丝线的一头搭在病人的手腕上,另一头则由医生掌握,医生必须凭借着从悬丝传来的手感猜测、感觉脉象,诊断疾病。

慈禧当年患上顽疾,太医们在不能亲眼目睹,又不敢询问病情的情况下,隔着纱帐,用红绿线进行了诊脉,然后开出了三剂药方,慈禧服用后药到病除。若干年后才知晓太医当年为了替慈禧诊脉,花重金贿赂了慈禧身边的宫女,得知她是贪吃螺肉而造成了积食,药方也是在他获得的病因基础上开的,"悬丝诊脉"只是障眼法而已。

一个立了大功,一个号称只是幌子,那"悬丝诊脉"在今天到底有没有用呢?

悬丝诊脉的由来


古时因为宫廷尊卑有序、男女有别,御医为娘娘、公主们看病,不能直接望、闻、问、切,只能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,御医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。

为什么这样做呢?不这样做......你是不是傻?结果很可能会变成《甄嬛传》里温太医和眉庄那样,御医们对楚楚可怜的娘娘们生出怜爱之心,产生私情。

▲图片来自于《甄嬛传》

悬丝诊脉靠谱吗?


要是看剧能学医,御儿我早就成为神医了。

"悬丝诊脉"是确有其事,但只是一种形式而已,它因为被艺术加工而被蒙蔽了些许神秘色彩,有夸大的成分。依御儿来看,确认一个病症,单纯靠诊脉是不够的。望、闻、问、切四个方面都精通,最后才能进行诊脉,确定病情。

"悬丝诊脉"只存在于电视剧里,要是真把这些剧情搬运到现实中,御儿我肯定活不到第二集。就像上面说的,太医给慈禧治病,也是对慈禧的饮食起居、生理病理进行问诊了解后,再配合其他诊断方法,才治好了慈禧的病。

看剧归看剧,电视里的剧情移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可取。比如闻经血:

捏蚯蚓

把人塞到牛肚子里(五毛钱特效)

哥,还是让我病着吧。

中医里的脉搏进化史


  • 中国传统医学没有血管的概念,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称之为经脉,认为是"运输气血的通道"。从《内经》的描述可以看出,所谓经脉就是指皮肤浅静脉和部分在体表可以触及的动脉,脉诊需要分别按压头颈部、两侧腕部和足踝部位动脉的搏动,获取这三个部位不同症候,即所谓"三部九候"。

  • 稍后年代的《难经》中,脉诊部位固化在腕部桡动脉,将靠近拇指侧到近心端分别称为"寸、关、尺",总体上称为"寸口",左右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不同的"脏腑",不同的脉象则代表不同的病症,从而将原本颈、上下肢三部位的"三部九候"转变成"寸口的三部九候",并声称单纯依靠诊脉可以诊断人体所有疾病以及预后,即所谓的"寸口决生死"。

中医博大精深,号脉能发现很多病理,但脉搏薄弱是人体中最常见的一种,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血虚、气虚或气血两虚所引起的。

气虚即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。气虚则畏寒肢冷、自汗、头晕耳鸣、精神萎靡、疲倦无力、心悸气短、发育迟缓。

血虚可见面色无华萎黄、皮肤干燥、毛发枯萎、指甲干裂、视物昏花、手足麻木、失眠多梦、健忘心悸、精神恍惚。

气血不足属气血同病。气血亏虚则会形体失养,以神疲乏力、气短懒言、面色淡白或萎黄、头晕目眩、唇甲色淡、心悸失眠、舌淡脉弱等为常见证候。

如果大家病了,一定要找专业医师去治疗,不要随便相信电视剧里的情节,或者找伪中医来治疗,最后钱花了,病情却加重了,得不偿失。

嗨,还想问点啥?御医在这里等着你→公众号:御医说养身(ID:chaojiyuyishuo)提供专业的养生知识,名医分享的养生干货,每天喂饱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