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西瓜剧情网 > 新片速递 > 纵然李安新片失败,也是一场伟大的失败电影剧情介绍,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内容?

纵然李安新片失败,也是一场伟大的失败电影剧情介绍,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内容?

时间:2023-02-19 来源:西瓜剧情网 作者:网络

(本文由毒舌电影原创:dsmovie

今天是李安的生日,Sir想跟你们聊聊他和他的新片。

期待已久的李安新片,终于以完整面貌出现了。

上周日,《比利·林恩的中场战事》在美国纽约电影节全球首映。

前方媒体观影团已经传来反馈。

并非捷报。

这部新片曾经被捧得有多高……

无与伦比,难以置信

大视效,大感动

如今就摔得有多惨。

Metascore评分都未及格,才……58

烂番茄新鲜度仅有47%(更早只有42%)。

《Uproxx》更直接:为李安的尝试感到高兴,但我希望他下次别这么干了。

不管技术如何酷炫,电影的灵魂首先是故事。

但这次先抛开技术问题,故事本身也被批评。

故事说,一个19岁的德克萨斯男孩比利·林恩,在加入部队后被派往伊拉克战场。

在战场上因为勇敢救助战友,他成为美国英雄,被召回国嘉奖,还进行巡回宣传。

他还参加了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,在进行中场表演的过程中,比利突然开始回忆关于战争和归家的一切……

这部电影改编自本·芳汀的同名小说,被称为伊拉克战争版“第22条军规”

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,同时被BBC评为“21世纪十大图书”之一。

编剧西蒙·比弗尤,奥斯卡最佳编剧得主,作品是响当当的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》。

再加上最后一张王牌,你们都知道的李安。

而且你们都一直觉得,没人比他更擅长富于情感地讲故事。

上映之前,《比利》就已经被称为“奥斯卡最佳影片候选”。

上映之后,反转开始。

《卫报》称其为“一位奥斯卡最佳导演的罕见失手”。

就连表扬过故事的《The Playlist》,都无不遗憾地说:

《比利·林恩》中有过一些令人难忘的时刻,但是它最关键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荒唐之处在于,电影本身所使用的尖端技术减少了画面的情感力量

当初惊为天人的技术,不仅没给画面加分,还让故事减了分。

3D、4K,120帧。

最高的帧率,搭配几倍于以往电影的清晰度,呈现出极致的真实。

但,对于已经习惯了2D、24帧的观众而言……

就像习惯了看玩具模型的人,突然间看到玩具的真人版。

它太真了,简直真得不像真的。

有看过的豆瓣网友@好样的评价:

像第一次看真人秀,像家里大人带着第一次去逛大中电器的液晶电视区。

清晰的前景与虚化的背景让高清画面显得更假。

而为了配合这些高规格的设备拍摄,大部分主要演员都素颜上阵

没化妆加上高分辨率的结果就是:所有瑕疵,一览无遗。

不得不说,这对于年长的演员来讲,压力很大。

以前看史蒂夫·马丁的白头范儿,还觉得这个喜剧大腕儿很有型。

可这次他由于清晰素颜,显得无比苍老……好悲剧(但上面这张剧照并不是120帧,4K,你们自己想象)。

在早前被影评人打击之前,导演李安就已经自我打击过N次。

为了改变观众的观影习惯,他也曾将自己进行抽筋剥骨般的改变。

李安从来不是像卡梅隆这样的技术狂人。

卡梅隆和他的3D摄像机

可以亲自上阵,给特技人员画出受力分析图、讲解大船沉没原理。

做出让观众张大嘴巴的液体金属人T1000,用《终结者2》宣告“电脑生成影像时代”的来临。

李安……一直连iPad和电脑都不会用。

儿子李淳说,近两年父亲才开始学着用email。

他以往的电影,总在用细腻微妙的情节制造一次又一次的情感冲击。

《理智与情感》《断背山》《卧虎藏龙》

特效和电脑制作的极客般的追求,不是李安的专业。

在拍《色,戒》时,他才第一次用上后期调色。

拍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时,第一次用上3D数据拍摄技术。

当然,这两部也成为他对技术追求的起点。

因为不满意

24帧标准下,摄像机移动时会出现震动和闪频,而3D加剧了这种闪频。

你看,镜头从大船摇到小船再回到大船,这个三角路线中出现了震动和闪频

再配上不高的分辨率,整个屏幕看起来,那叫一个暗淡。

在接受《综艺》专访时李安说:

24帧的3D根本没法看。

但那时这已是整个行业的普遍技术标准,李安只能妥协。

技术狂人卡梅隆的一个测试,让他看到了更高标准的电影——60帧每秒

一场冒险就这样开始了。

我已经看到了更清晰的电影。而我一旦看过它,就再不能假装从来没看过。(来源于《综艺》,翻译@商业中文周刊)

《比利·林恩的中场战事》,在他看来是一次绝佳的技术实验。

在前线经受过战争创伤的军人回到家乡,和普通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。

医学上称之为“创伤后应激障碍”,简称“PTSD”。

他们会害怕、紧张、恐惧、敏感……在墓地听到枪声,似乎又再次回到了战场,肩膀都吓得一抖。

听到和炮声相似的烟花声也会感觉异样,平常不注意的东西都显得异常清楚。

而这,就像是“用高清晰度的电影新技术来观看”。

就像高清电视纪录片那样清晰,极度真实。

BBC纪录片《隐秘王国》

整部影片,就是这样透过军人比利的视角,去体验“创伤人群的特别一日”。

主演克里斯·塔克说:

“你将看到比利看到的所有东西,你身处电影之中,你就是比利·林恩。”

唉,可是技术革命从来都是一场冒险。

当世界上第一部电影《火车进站》1895年第一次在巴黎公开放映之时,观众被吓得惊慌失措,人们尖叫着跑到放映室后面。

……以为火车真的会迎面轧过来。

1928年出现的第一部百分百有声电影——华纳公司的《纽约之光》,默片时代被挑战。

刚开始,大部分影院都没有适合放映的统一录音系统。

而在八十八年之后,李安迎来了新的挑战。

目前,全球只有5家影院可以放映120帧版本的电影。

它们分别在纽约、洛杉矶、北京、上海、台北。

而且与几十年前相比,李安的阻力更大。

这次他挑战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跨越式革新,更是对100多年来,人类观影习惯的挑战。

用他的原话说就是:你被那个世界整个吞噬了。

但Sir还是想挺一把“不怕吃螃蟹”的李安。不单是因为他胆大,更是因为他的付出,即使失败,也是电影工业进化的必然代价。

你来看看这些改变都是什么——

首先,观众不再是旁观的“观”众,而是像真人实战一样,成为局内人。

《硬核亨利》

然后,在最高帧速率和极高的4K像素面前,演员不能化妆……化妆师换成了营养师。

暮光女在开拍前,进行了三个月的食疗,为了保证好气色。

范·迪塞尔脸上长了颗痘痘,要用硅胶遮住。

再次,他们还可能要重新学习表演,因为——超高的清晰度会让观众看到演员脸上哪怕是最微妙的表情。

举个例子,以往演员要表演害羞,可以依靠化妆加两团红,但现在不行。

一定要真的脸红!

如果需要演出很冷,那也不能光靠给脸上白妆……他必须看起来真的冷。

不然,镜头会分分钟捕捉到“假冷”与“真冷”的细微差别。

(Sir突然隐隐有种感觉,未来我国一大批演员可能因此失业。)

李安在做了这些之后,在口碑滑铁卢之前,还固执地认为:

这才是未来电影该有的样子

“这跟人眼处理信息的方式很匹配。120帧让画面没有抖动,4K让画面更清晰,再加上3D,你会觉得离角色很近。其实不是未来3D,是我们还在过去,还停留在胶片、2D上,未来电影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。”

Sir还没看片,但未来电影这个词,让Sir很激动。

如卡梅隆用《阿凡达》将2D推往3D,实现整个电影行业的技术变革一样——

失败的李安新片,也同样会载入影史。

因为Sir一直认为:

电影的进步,一方面靠诺兰、侯孝贤这样的守城人,他们坚持以传统方式,将手艺打造得炉火纯青;

另一方面也靠李安和卡梅隆这样的冲锋战士,只要看到一丁点更好的可能性,便一往无前,开疆拓土。

要知道,卡梅隆是出身技术特效的导演,对于技术有着信仰般的狂热。

而李安,更像是半路出家的小学生。

61岁的他,可能会是一位殉道者——

但他显然乐于担当这种角色,因为一种对未来的预感

所以Sir对《比利·林恩的中场战事》的基本态度是,先别急着否定,给多一点时间,给李安,也给技术。

况且,大部分的观众,不是还没亲眼验证吗?

最后,以一段李安的故事作为结束吧。

相信大部分的影迷都知道,李安没真正成名前,有过一段长达六年的煮夫生涯。

——“我若是有日本丈夫志节的话,早该切腹了。”

在家带孩子,整天做饭,想要以好吃的堵住岳父母的嘴,可丈母娘还是没绷住说:“李安,你这么会烧饭,我来投资给你开饭店好不好?”

李安有过犹豫,但最终还是不退让。

后来的事,大家都知道了。

再谈起那段日子,李安有句很有名的金句——

当年我没办法和命运抗衡,但我死皮赖脸地待在电影圈(《喜宴》《推手》的剧本正是在那六年写的),继续从事这一行,当时机来了,就迎上去。

其实,在Sir看来,不论当年的李安,还是今天的李安,都一样。

有电影梦的人很多,有的胎死腹中,有的半途而废,有的功成名就后忘了初衷。

像李安这样冲刺一辈子的,是影迷的幸运。

安叔,生日快乐。
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
编辑助理:Hazel

毒舌电影原创,微信IDdsmovie

微信搜索关注:毒舌电影